Search

社區內發現不明物體。

香港的兒童遊樂場,除了一式一樣的遊戲組件如氹氹轉、鞦韆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社區內發現不明物體。

香港的兒童遊樂場,除了一式一樣的遊戲組件如氹氹轉、鞦韆之外,其實尚有不少饒富心思的遊樂場設計,巧妙地將遊樂設施融入地景。繼早前我們報導過有科幻感的京士柏遊樂場,甚有「土炮味」的彩蒲苑亦是另一例子。八十年代落成的上水彩蒲苑,停車場地下南北兩邊的露天空地各有一座假山遊樂場,一邊山上有長者健身設施;另一邊假山則呈馬蹄形,設有隧道和平衡木,兩邊的「山頭」同樣設有彩色踏腳石及不銹鋼滑梯。根據街坊所言,小山之所以設計成馬蹄形狀,原意是為遷就場地的巨大老榕樹,並特意環繞大樹建造小山,為小朋友提供樹蔭。簡單經濟的設計,與地方景色和諧融合,也造就街坊的聚腳處。

不知大家有否發現過社區中其實存在不少這類耐人尋味的裝置?它們也許未必稱得上「藝術」,但其存在總帶著設計者不為人知的初心和動機。藝術組織不明藝術物體(UAO)地圖 不明藝術物體地圖 Map of Unidentified Art Objects,最近設計出一個記錄「社區異物」的線上資料庫,鼓勵大眾發掘公共領域中被視而不見或被遺忘的戶外藝術品,並投稿分享。有街坊找出疫情下被「封印」得無可辨認的傢俬,如石圍角邨一張被牛皮膠紙裹得如梳化的趣怪長凳;也有人記錄回家路上遇到的聖誕老人人偶,由有心人放在窗邊,將其連接家中電源,向途人揮手。無論高低,這些靜靜與社區為伴的物件,它的出現與消失都成為了社區經歷的一部分。如果大家路過區內發現任何不明藝術物體,也不妨向UAO投稿呢。

不明藝術物體地圖
https://www.uao.hk/

京士柏遊樂場文章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inghkmedia/posts/1097770887395917

#社區藝術 #公共空間 #社區地圖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就係媒體」由一群來自傳媒、出版、設計創意、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。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,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。
View all posts